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,四川汶川爆發了一場裏氏8.0級的大地震,造成了69227人死亡,374643人受傷,17923人失蹤,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,也是唐山大地震後,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。
與此同時,北京301醫院裏一位滿頭花白的女將軍聽到地震的消息後,掙紮著從病床上坐起身來,叮囑麵前的兒子:“一定要盡最大的能力,力所能及去幫助災區人民,能捐款就捐款,能出力就出力……”
這位正在醫院治病的,是毛澤東的二兒媳、69歲的邵華將軍。當時她的癌症已經到了晚期,身體十分虛弱,但是她和她的公公一樣,心頭無時無刻不在關心人民,牽掛百姓。聽聞噩耗,她第一時間便要求病床前的毛新宇,以自己個人的名義向災區捐款10萬元。
錢雖然不多,但對於隻有工資收入、且多次捐助貧困兒童的邵華將軍來說,這幾乎就是她的全部積蓄了。要知道她的病情已經十分嚴重,僅僅兩個月後,便離開了人世。

毛岸青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次子,1923年生於長沙。他的童年十分不幸。七歲時,毛澤東赴湘贛邊界組織秋收起義,母親楊開慧則被國民黨逮捕,很快便慘遭殺害。
在地下黨組織的安排下,毛岸青和哥哥岸英、弟弟岸龍被轉移上海,進入地下黨秘密開辦的大同幼稚園生活。在此期間,弟弟岸龍不幸病故。
1931年,上海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,大同幼稚園被迫解散,岸英、岸青被安排到一位地下黨員的前妻家中生活。當時他們的生活很是艱苦,岸英、岸青兄弟倆不得不小小年紀當了報童。

楊開慧
岸青有一次在報上看到叔叔毛澤覃遇難的消息後,憤怒地在街頭寫下了“打倒帝國主義”的口號,被外國巡捕發現後痛打一頓,頭部受到很重的傷,精神也遭受到重大刺激。
1936年,地下黨組織好不容易在上海的一間破廟中找到流浪的岸英、岸青兄弟倆,並費盡周折把他們送到了蘇聯。在蘇聯,毛岸青化名“楊永壽”,並取了個俄國名字“郭良”,進入了伊萬諾夫市的共產國際第一兒童院學習。
在學校裏,毛岸青很是用功,還多次跳級,最後考取了莫斯科東方語言學院。在衛國戰爭中,毛岸青雖然沒有哥哥那樣參軍,但也做了不少支前工作。正是這個原因,毛岸青才在2005年4 月衛國戰爭勝利 60 周年之際,被俄羅斯政府授予了一枚紀念章。

毛岸青
1947年9月,毛岸青回國,先是在東北工作,兩年後進入中宣部馬列著作編譯室擔任翻譯工作。
邵華原名張少華,她比毛岸青年輕得多。當毛岸青參加工作時,她還是個不諳世事的黃毛丫頭。
邵華的父親陳振亞,是參加過平江起義和五次反"圍剿"的老革命。在延安,他經林伯渠介紹,認識了帶著6歲女兒劉思齊的張文秋。

在這之前,張文秋有過一次婚姻。她的第一個愛人是曾任過山東省委書記的劉謙初。他們結婚時,正在武漢的毛澤東也趕來賀喜,並和他們開玩笑說:
“ 我不祝你們早生貴子,我希望你們生一對千金,我有兩個兒子,一個叫岸英,一個叫岸青,我們兩家好結一對親家。”
沒想到毛澤東當年的這個玩笑,後來成為了現實。

1929年6月,由於叛徒出賣,劉謙初、張文秋夫妻倆被敵人抓捕入獄。1930年1月,張文秋經組織營救出獄,並於當年3月生下女兒劉思齊。而劉謙初卻在獄中壯烈犧牲。
認識張文秋時,陳振亞已經37歲,還沒有成家。兩人在抗大學習期間,同被分到了一個學員隊,並逐漸產生了感情。1937年冬,兩人在延安結婚。
1938年秋,張文秋生下一個女孩,取名張少華。不久後,組織上安排陳振亞全家去蘇聯工作,沒想到路過新疆時,陳振亞和毛澤民等人被新疆軍閥盛世才殺害了。
張文秋也被關進監獄,並在獄中生下了第三個女兒。直到1946 年,她們母女才在黨的營救下,和一起獲救的一百多名同誌一起回到了延安。也就是這個時候,張少華改名為”邵華“。
在延安,這些被關押了幾年的同誌們,受到了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。邵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,第一次見到了毛澤東。
當時毛澤東接見了這些同誌,還和大家一一握手。邵華自豪地回憶說:“主席的手又大又溫暖,我想多握一會兒,於是握完手後,我又跑到隊伍後麵,爭取到了再第一次和主席握手的機會。"

新中國成立後,劉思齊和毛岸英喜結良緣,每個周末都會去中南海看望毛澤東。11 歲的邵華總會像"小跟屁蟲"一樣跟著,隻為了見一見毛主席。來得多了,她也沒了拘謹,有一次主席問劉思齊最近學習怎樣的時候,她也大膽地插話:”毛伯伯,我也想要上學。"
毛澤東吃了一驚,轉頭問道:"孩子,你怎麽還沒有上學呀?你放心,這件事情我來替你辦。"
幾天後,毛澤東的秘書葉子龍帶著邵華,來到了中央直屬機關育英小學報到,邵華也在育英小學,開始了學習。

葉子龍
1959 年,邵華考進了北大中文係。毛澤東非常關心她的學習情況,得知她學的是中文後,很是高興,經常出題目考考邵華。
主席的知識很淵博,他考的題目,既有《聊齋誌異》、《紅樓夢》這樣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,又有《茶花女》、《簡愛》這樣的外國文學名著,還有李白、杜甫等人的詩歌,邵華不得不埋頭苦讀,否則她感覺自己根本接不上主席的話。
1959年秋,毛岸青在大連療養期間,張文秋帶著邵華去看望了毛岸青。邵華雖然小時候常隨姐姐到毛澤東家裏玩,但當時毛岸青在東北工作,所以兩人接觸得並不多。毛岸青發現女大十八變,邵華已經長成一位亭亭玉立、渾身洋溢著青春朝氣的大姑娘了。

兩位年輕人有著很多共同話題,兩人一直聊到吃晚飯的時候,才有說有笑地走向餐廳。那天張文秋為正在療養的毛岸青點了一道砂鍋肉,給他加強營養。邵華看到這盤肉直流口水,說自己好久沒吃肉了。
於是在吃飯時,毛岸青不斷地為邵華夾肉,那盤肉幾乎全讓他夾給了邵華。邵華吃得很香,從心底也很感激毛岸青對自己的照顧。
兩個年青人在大連待了一段時間後,邵華回到北大繼續讀書,但兩人一直保持書信來往,愛情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。
毛主席兩人的事後,提筆給岸青寫了一封信:"聽說你同邵華通了許多信,你們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?邵華是個好孩子,你可以同她談一談!"

為了給兩人多創造條件,北京大學特地為邵華辦理了臨時轉入遼寧師範學院插班學習的手續,讓邵華可以有更多時間和毛岸青在一起。
1960年五一前夕,毛岸青、邵華在大連結婚了。那天的邵華,穿著一件鵝黃色連衣裙,與毛岸青相擁著走進婚禮大廳,向來賓們致辭說:
"我和岸青真誠相愛,我們的結合隻是愛情漫長旅途的開始,生活的路有陽光也有風雨,但隻要我們攜手同心,互愛互助,我們就一定能克服任何困難,創造美好的未來!"

她的話,博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。
毛澤東雖然沒有參加他們的婚禮,但也送來了禮物:給小夫妻送了一台熊貓牌收音機,還單獨送給邵華一塊手表。這兩件珍貴的禮物,後來一直被邵華珍藏在家裏。

成為毛澤東的兒媳後,邵華有了更多的和毛澤東談論中國古典文學的機會。毛澤東曾問過邵華:"你喜歡曹操還是喜歡曹植?"邵華爽快地說∶"我喜歡曹植,他哥哥曹丕逼他七步之內寫出一首詩,不然就要殺掉他。但他做出來了,而且這麽才華橫溢。"
毛澤東聽了後,大笑著說:"我和你不一樣,我喜歡曹操的詩。曹操的詩直抒胸臆,豁達灑脫,應當學習。不過還是李白的詩更好,他的詩文采奇異,氣勢磅礴,有脫俗之風"。
最令邵華感到難忘的,是那次在中南海毛澤東同她談《西遊記》時,毛澤東對孫悟空不畏艱險、敢於同一切妖魔鬼怪作鬥爭的精神,以及孫猴子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頑強毅力十分稱讚。他告訴邵華,孫悟空敢於違背師父的信條,具有革命的精神,這一點是邵華這樣的年輕人特別應該學習的地方。

邵華被毛澤東的淵博和思想深深折服,那些看似死的曆史,一到了毛澤東那裏就都變"活"了。邵華越努力,越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用。毛澤東勸慰她:"不要急,知識需要積累,最重要的是要把書讀活,切忌讀死書,死讀書,要勤動腦,要善於思考。"
1962年春,毛澤東對毛岸青和邵華說:"新媳婦總該去認認家門,讓外婆和親友們看看嘛!"
帶著毛澤東的囑托,他們回到長沙,去祭掃了楊開慧的陵墓,去看望了90 高齡的外婆,還代表毛澤東,去韶山看望了鄉親。90 高齡的外婆一手拉著岸青,一手拉著邵華,眼裏盈滿了淚花。

從湖南回來後,邵華跟父親說:"爸爸,您能不能把您寫的《蝶戀花ⷧ픦淑一》給我寫一份?"毛澤東馬上答應了。
寫完後,邵華發現毛澤東把第一句"我失驕楊君失柳"中的"驕楊"寫成了"楊花",感到有些奇怪:"爸爸,你怎麽把'驕楊'寫成了'楊花'呢?"毛澤東緩緩地說:"稱你們的開慧媽媽'楊花',也很貼切......"
在邵華的細心照料下,毛岸青的身體正在慢慢恢複,邵華也產生了繼續回北京大學讀書的想法。可是她底子還是較薄,加上缺課時間太久,學習起來非常吃力,所以情緒有些低落。

毛澤東聽說後,給邵華親筆寫了一封信,鼓勵她"要立誌奔前程,女兒氣要少些,加—點男兒氣,為社會做一番事業",並向她推薦一首漢代民歌《上邪》,要她多讀。
"上邪!我欲與君相知,長命無絕衰。山無陵,江水為竭,冬雷震震,夏雨雪,天地合,乃敢與君絕!"
《上邪》是一個漢代女子對愛人的山盟海誓,也是中國愛情詩的千古絕唱。詩中用5種不可能出現的自然現象,來比喻女子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和堅定不移。
毛澤東是想告訴兒媳做人處世的道理,鼓勵邵華堅強,堅信美好的愛情可以成為戰勝生活中的困難、家庭中的糾葛和煩惱的武器,可謂用心良苦。

邵華讀懂了爸爸的一片苦心,從此更加勤奮,學業也大有長進。
在軍事科學院工作後,她筆耕不輟,創作的《我愛韶山的紅杜鵑》在《人民文學》發表,並被收入高中語文教材。她創作的《滾燙的回憶》、《親愛的媽媽,你好年輕啊!》、《山不厭高,海不厭深》等文章,都深受讀者好評,並因此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。
1970年,毛岸青和邵華產下一個男孩,毛澤東親自為這個孫子取名“新宇”,取“要如昆侖山崩絕壁,又恰似台風掃環宇”之意。
岸青身體不太好,家中大大小小的事,以及社會和工作中的事情,裏裏外外都是邵華拿主意。特別是對兒子毛新宇的培養上,邵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。
她既是慈母,又是嚴師,在她的教育下,毛新宇18歲就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學習,後又在軍事科學院攻讀了博士,現2008年7月被任命為軍事科學院戰略部副部長,走上副軍級領導崗位,是中國第一位“70後”少將。

毛新宇的夫人劉濱是江蘇人,1977年出生,高中畢業後來到青藏高原當兵,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解放軍軍醫學院護理係。畢業後被分配到部隊醫院工作。
2000年,劉濱與毛新宇相識,經過接觸,相互有了好感。劉濱第一次到毛新宇家做客,便得到了邵華的認可和喜愛。劉濱不僅長得美麗大方,而且心地善良,在和毛新宇結婚後,和婆婆邵華的婆媳關係非常融洽,讓人羨慕不已。

邵華和兒媳劉濱珍貴合影
在網上,毛新宇被網友們親切地稱為“毛委員”。除了因為他是全國政協委員外,人們覺得這種稱呼特別溫暖,因為他的爺爺也曾被群眾親切地稱為“毛委員”。
作為毛澤東的後代,毛新宇把研究和發揚毛澤東思想看作自己的天生使命,他曾說過,盡管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但毛澤東思想仍沒有過時,也不可能過時。
令毛新宇感到振奮的是,妻子劉濱十分支持他在網上向人民群眾宣傳毛澤東思想。劉濱和丈夫說,當今隨著網絡、手機的普及,為人們了解毛澤東思想提供了條件,她建議丈夫在網上開通了微博,記錄自己的日常活動,分享自己的感受,與粉絲進行線上交流。毛新宇很“享受”這種交流,他說:“很多網民思想很活躍,很啟發人。”

邵華和兒媳劉濱珍貴合影,婆媳其樂融融,邵華非常疼愛兒媳劉濱
毛澤東逝世這麽多年來,歲月的風雨總也衝淡不了邵華對偉人的崇敬,更磨蝕不了她對爸爸的懷念。她說,"自從爸爸離開我們之後,他那慈祥的麵容總是浮現在我們眼前,他那熱切的話語總是縈繞在我們的耳邊。"
毛主席誕辰一百周年時,毛岸青和邵華主編的《中國出了個毛澤東》叢書順利出版。這套叢書共27 本,500 多萬字,該叢書獲得了第八屆中國圖書獎和首屆"青年優秀圖書獎"。

1996 年,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,邵華又策劃並參加了“軍民重走長征路”的活動,組織了大型"毛澤東詩詞交響音樂會"在北京音樂廳演出,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邵華曾麵對采訪時說過:“回憶的片段積久了,已成為自己血液中的一部分。於是才寫下了這麽多的文字。這是紀念父親、寄托哀思最好的辦法。”

2003 年12 月26 日,是毛澤東 110 周年的誕辰。就在這一天,毛家迎來了新的一代。
毛澤東的曾孫在北京協和醫院出生了!孩子和曾爺爺一樣,下巴也有一顆痣。麵對這個虎頭虎腦的小孫子,邵華親自給孩子起了個名字叫"毛東東",其意不言而喻,是想要孩子將來繼承太爺爺的思想和作風。
離休後,毛岸青每天的生活就是看看書,看看報紙。有時他也會拉著邵華下棋,下中國象棋,毛岸青下不過邵華;但下國際象棋,他從沒輸給過邵華。
毛岸青的脾氣很好,對於媽媽楊開慧,他的記憶不多;但媽媽去世後,他和哥哥毛岸英多年相依為命,兄弟感情特別好。 岸英去世,對他的刺激很大。有時,毛岸青一個人坐在家裏,口中會喃喃地說:“我看見哥哥了,我和他散步去”。一直到去世,他都不曾忘記毛岸英。

2007年,84歲的毛岸青去世;一年後,邵華也在北京301醫院去世,終年69歲。按照兩人的遺願,他們的骨灰被運回長沙縣楊開慧烈士陵園,安葬在開慧媽媽身邊。
邵華生前說過:"湖南這塊英雄的土地培育了我們英雄的媽媽,媽媽這座豐碑將永遠根植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,我們願意永遠陪伴在媽媽身邊。"我們相信,他們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風範將隨著他們的英靈,永駐三湘。